不满意重做,再不满意退款,一切为了中标

15627777771

网站首页---行业新闻

悲催标书的共性之一:方案天花乱坠,却败在了

我们写标书的时候,总会认为“自己找到了创新点,自己的工作是别人没做过的”。的确,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研究创新本身是考验选题永恒的标尺。但是当小编兴冲冲的拿着自己认为挺不错的标书找到其他专家评阅时,却得到了诸多不一样的见解。这不由得让我从自己的工作中抽身出来,深刻的对比一下“自己看自己标书”和“自己看别人标书”,关注点到底有什么差别。

a.当我看自己标书的时候:

创新很明确啊!别人没做过啊。作为搞方法学的小编,对各种设计、分析方法和思路情有独钟,所以也吊着胆子尝试,看能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改一改,再验证一下看看是不是能成功。对于临床专家,可能也是这个套路,认为传统方法有不足,自己进行方法或治疗方案的改进和验证。

b.我看别人标书的时候:

方法挺热闹,确实有创新。但是有实际意义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新的改变?是不是能与实际需求或者上下游大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建立联系呢?对于构想出上述选题的小编来说,也许在写标书的时候,这些问题都可以忽略了。因为从心理角度上看,小编作为一个很一般的人类,也总是习惯于在内心里放大自己的优点,而无视自己的缺陷。所以也许某一些很微小的创新,其带来的自信往往超出了它本身的价值。

在看别人标书的时候,我们看到一种不一样的方法或策略,也许真正需要评价的并不仅仅是创新,还有他的显示意义与价值。没有价值的创新被北大公卫流行病的唐迅副教授很形象的比喻为“就是玩儿玩儿嘛”。这也许正是自己关注点和他人关注点的差异所在。“玩儿”对自己来说本身就是个让人愉悦的过程,而别人要不要为你的“玩儿”付钱,就要看你玩儿的内容是不是能带来其他价值了。而这样的价值恰恰是“研究意义”带给我们的。

 

小编每天都在给别人提建议,但是当身份切换回一个普通的申请者时,仍然会犯这样的错误。也许这正是人本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我记得有个说法其实挺贴切的,就是波克定理“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在别人挑战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才会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说服对方,而评审人当然也是“对方”这个总体里的一个样本而已。因此对于大家,也许小编的教训也值得参考:

1、别沉侵在自己的创新里,而要给创新这颗种子找到一片肥沃的土地——研究的现实意义;

2、从选题到设计,尽量多的找相关同行沟通,接受挑战;

3、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需求可能比方法更能确定钱的走向,所以找到好方向再嵌入好方法,也许就能拿到资助了。